上圖 : 工研院的3D智能焊接AI機器人是全國首創的自動化厚板多道焊接設備,已導入生產線進行驗證,預期可為半導體、厚板高階運具、離岸風電等產業提高12倍產能,並提升20%訂單量(圖/工研院)
港灣新聞網 地方中心
工研院近期宣布,成功開發全國首創的3D智能焊接AI機器人,突破傳統自動化焊接設備在厚度2公分以上厚板仍需依賴人工的限制。該技術已導入生產線驗證,預計可為半導體、厚板高階運具、離岸風電等產業提高12倍產能,並提升20%訂單量。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全球焊接設備市場預計至2030年將達到277.7億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5.1%。這顯示產業對焊接需求持續增加,如何將專業焊接知識高效轉化為自動化設備,將是突破現有產能的關鍵。
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組長陳柏戎指出,現有協作型焊接機器人僅能處理厚度2公分以下的薄板,且每次焊接需人工編寫路徑,效率不高。厚度2公分以上的厚板多道焊接,仍需仰賴專業焊工,無法自動化。
為解決此問題,工研院蒐集資深焊工的專業知識,訓練AI決策模型,結合3D視覺感測器,使機器人具備感測焊道3D形狀的能力。透過AI自動修正焊接路徑,該機器人適用於厚度2至8公分的焊接,成功率達99%,並將焊接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30分鐘,大幅提高產能。
目前,這款3D智能焊接AI機器人已在台灣鋼鐵大廠生產線上進行技術驗證,預期協助產業從重工業轉型至電力工業及機械設備,提升20%訂單量。未來,該技術有潛力擴展至汽車、航太、運輸及建築等焊接應用,進一步開拓市場商機。
此外,工研院已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韌性社會領域中,透過創新科技強化基礎設施、資源能源及生產力的韌性,旨在建立社會與產業共榮的生態系統,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港灣新聞網
本平台以專業、客觀、公正為核心,透過新聞網站與電子報系統,定期將重要新聞與評論傳遞至多元讀者群。涵蓋範圍包括:
政策決策圈:中央及地方行政單位、民意代表辦公室
公共治理圈:各縣市首長、地方民代與社會團體
產業影響圈:全國公協會、產業意見領袖與專業社群
我們致力於讓新聞資訊直達關鍵讀者,促進政策對話、產業交流與社會共識,確保公共議題能獲得充分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