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一開始,由《鯨掘》特展策展人 楊子睿博士 帶領參觀,深入解析臺灣鯨豚化石脈絡及文化價值。參與者江小姐分享,首次得知恆春西台地曾挖掘出大型鯨豚完整化石,並能近距離觀察化石清理過程,直呼「收穫滿滿」。
活動座談會由多個民間團體分享在宜蘭、花蓮、臺東及金門的實務經驗。
中華鯨豚協會 推動「尋鯨任務APP」,已有 2,400人次參與、420筆有效回報,並在金門進行露脊鼠海豚調查,觀測超過 200小時。
研海生態顧問公司 推廣 iNaturalist TW「蘭陽鰭跡」專案,累積宜蘭海域大量鯨豚目擊資料。
「鯨魚老師的自然書房」執行臺東縣「大翅鯨海洋保育教育推廣計畫」,促進地方居民對保育的參與。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余欣怡博士 分享,該基金會深耕 花紋海豚研究15年,辨識超過 500隻個體,並追蹤其中三個群體長達十年。近五年也推動 抹香鯨公民科學計畫,已辨識 97隻個體並公開ID名錄,讓研究與教育更加完整。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 強調,志工與民間團體的長期投入,有效補充研究能量,並為政府推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她指出,臺灣擁有豐富鯨豚資源,公民科學能突破研究人力與經費限制,提升全民對海洋生態的理解。未來,海保署將持續支持 民間團體、學術單位與社區 合作,讓更多人參與鯨豚保育,建構友善且永續的海洋環境。(圖/海保署)
港灣新聞網
本平台以專業、客觀、公正為核心,透過新聞網站與電子報系統,定期將重要新聞與評論傳遞至多元讀者群。涵蓋範圍包括:
政策決策圈:中央及地方行政單位、民意代表辦公室
公共治理圈:各縣市首長、地方民代與社會團體
產業影響圈:全國公協會、產業意見領袖與專業社群
我們致力於讓新聞資訊直達關鍵讀者,促進政策對話、產業交流與社會共識,確保公共議題能獲得充分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