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范振家博士專欄 : 打詐還是擾民?銀行成了「心理諮商室」!
為了防堵詐騙,近來金管會要求銀行針對長期未使用或疑似異常交易的帳戶大舉凍結,導致不少民眾無辜受害。據媒體報導一名網友僅因將資金自家戶頭間轉移,就被迫請假跑銀行,行員竟當面追問:「為什麼要轉給自己?」彷彿銀行不只管錢,還要插手解讀客戶的心理動機。這樣的場景,荒謬卻真實上演。
本意是打擊詐騙,但執行結果卻變成「疑人即鎖戶」。行員為了符合上級要求,連「自己轉給自己」也要刨根究底,讓民眾心生無力感。有人抱怨,為了繳卡費把錢轉來轉去,卻被銀行懷疑「行徑像車手」;有人更被建議「不要轉給自己扣卡費」,直呼「不然你要幫我繳嗎?」銀行的荒謬問答,讓人懷疑自己是來理財,還是誤入了諮商室。
銀行基層員工同樣叫苦連天:不問用途,主管責怪疏忽;多問兩句,客戶反感斥責。於是櫃檯人員成了「夾心餅乾」,裡外不是人。究其原因,不在行員,而在監理機關一刀切的指令。金管會下令「全面強化」,銀行就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應對:凍結帳戶、要求親辦、問東問西。看似嚴格,其實是把風險與成本通通轉嫁給民眾。
政策的盲點在於,把「正常金融行為」和「可疑金流」混為一談。薪轉戶、交割戶、繳費戶本就是生活中必須的資金中繼站,不轉來轉去,民眾又該如何面對分散在不同銀行的房貸、保費、卡費?政府若真要防詐,應該強化數位監理技術,鎖定異常頻率與跨境金流,而不是把「自家人轉自家錢」視為犯罪嫌疑。
當前政策無異於「黔驢技窮」。辦法用盡,卻只會想出凍結帳戶、刁難客戶這種表面功夫。結果是詐騙集團依舊活躍,無辜民眾卻要承受麻煩與羞辱。真正的防詐之道,在於提升全民數位安全素養,讓民眾能分辨可疑訊息、妥善保護帳戶,同時透過司法偵查與跨境合作追查源頭。
若政府繼續把打詐等同「鎖戶」,那麼這場政策只會演變成一場擾民的荒謬劇。最後被掏空的,恐怕不是詐騙集團的錢,而是全民對金融體制的信任。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
港灣新聞網
本平台以專業、客觀、公正為核心,透過新聞網站與電子報系統,定期將重要新聞與評論傳遞至多元讀者群。涵蓋範圍包括:
政策決策圈:中央及地方行政單位、民意代表辦公室
公共治理圈:各縣市首長、地方民代與社會團體
產業影響圈:全國公協會、產業意見領袖與專業社群
我們致力於讓新聞資訊直達關鍵讀者,促進政策對話、產業交流與社會共識,確保公共議題能獲得充分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