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類延峰及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到場支持臺灣展位(王福堂提供)
海外新聞中心
由文化部支持、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芝加哥藝術博覽會(EXPO CHICAGO)攜手合作,台灣錄像藝術作品首度亮相美國重量級當代藝術展會——芝加哥藝博會,並以「黑盒子」形式設置獨立展區,展出6位藝術家的作品,引發國際觀眾與專業策展社群熱烈關注與迴響,為台灣藝術邁向全球舞台再下一城。
這場為期4天的展會於4月27日圓滿落幕。今年芝加哥藝博會吸引來自36國、93座城市、超過170家藝廊與機構參展。展會自2023年由全球知名的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Art Fair)收購後,國際能見度倍增,同步舉辦策展人會議與館長高峰會,逾200位藝壇專業人士齊聚一堂,構築跨文化藝文對話平台。
本次台灣作品由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策展,展區列入「特別計畫」(Special Projects),以黑盒子形式輪播六件錄像藝術作品,包括:
陳亮璇《呼吸》
陳瀅如《在對錯之外,有一座花園,我會在那與妳相遇》
許家維《武士與鹿》
劉玗與吳思嶔《Ladies》
吳其育《薄膜史:無主數據》
張徐展《熱帶複眼》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策展人葉佳蓉、藝術家陳亮璇與吳思嶔親赴現地布展,並與觀眾現場交流互動。
展覽現場迴響熱烈,一位美籍觀眾驚喜表示曾在澳洲觀賞過張徐展作品,對其影像敘事印象深刻;來自甘比亞的藝術家則指出台灣藝術家對殖民、剝削、帝國等議題的詮釋深刻,讓他感受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共鳴。此外,許多旅居芝加哥的台灣藝術家與留學生也專程前來觀展,表達對台灣藝術在國際舞台曝光的驕傲與感動。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類延峰也親臨現場,並邀請多國駐地總領事參觀,展現文化外交的軟實力。
除主題館外,台灣亦參與芝加哥藝博會的國際策展人交流計畫,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莊偉慈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代表出席,與來自10國18位策展人共同探討主題「蓋教堂」(Building a Cathedral),聚焦如何在當代變動社會中,以長遠視野推動文化機構的永續發展。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強調,芝加哥作為美國第3大城,此次與芝加哥藝博會深化合作,不僅鞏固國際策展人網絡,更讓台灣藝術作品與全球藝壇進行深層交流,象徵台灣文化實力不再僅止於亞洲區域,而是穩步擴展於全球視野。這場跨文化的影像展演,為台灣藝文外交寫下新的里程碑。
電子信箱:parnews168@gmail.com